最近看了一篇热文,《“废掉”一个人,就看他下班后5个小时》。
文章讲到,为什么当初立下的flag(读书、健身、减肥、写作、学英语)一一没有实现?因为在下班后,我们的时间被抖音、肥皂剧、网红直播、搞笑综艺、发呆、昏睡所挤占。
时间花在了哪儿,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。
同样的,在白天的工作时间里,我们每天如何掌控时间,决定了三五年后的自己是在哪个岗位、领多少的工资。对销售来说,每天的核心工作就是维护好客户,就是要把时间花在客户身上。然而,与下班后的自由时间不同,销售白天的工作时间里其实非常被动。
计划中该见的潜客、该维护的老客户、该打的电话、该做的事……都可能都临时的会议、突然来电、来访的客户打断,每天的工作状态就是,明明很忙,可是并没有做几件事。
为了有效地运用时间,使每一分、每一秒都算计好,销售开始研究各种时间管理理论,用上了时间管理的app,但结果(业绩)并不理想。
01 注意力管理:心流
很好奇,为什么时间管理没有用?
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番茄工作法、时间“四象限”法、时间abc分类法、二八原则、以及最新的GTD法等等,实践起来并不容易。
网上时不时会爆出某知名院校某学霸的计划表,密密麻麻的任务清单令人惊叹……而对于“你有多自律,就有多自由”等此类鸡汤文,不过是少数人的荣耀。
有心理学家总结: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,中期是痛苦的,后期是享受的。大部分人在中期痛苦徘徊太久,以至于把痛苦当做是自律。
从痛苦过度到享受,或许并不是时间管理不善,而是我们不会做注意力管理。
为什么乔布斯、马云总爱谈梦想?LPN模型揭秘普通人和牛人的区别
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·西蒙,在预测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时指出:“随着信息的发展,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,而是注意力。”
日常游走于各种app,我们已经习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处理业务,集中能量与注意力用于完成高回报的模式只是少数人的实践。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可以掌控自己的注意力?
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一个很厉害的概念:心流。它指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,那种全神贯注、投入忘我的状态。在心流状态下,我们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,在这件事情完成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且非常满足的感觉。
我们经常会在游泳、爬山、打球、阅读等时候感受到心流状态。心流即专注,注意力管理要求专注,它是化解自律中期的痛苦、实现高效的秘籍。
而为什么我们很少在工作上获得心流体验?
显然,当心态不平横时,很难专注。
难道工作只是在帮助老板实现他的梦想?员工发挥才能,收获更丰厚的报酬,或实现能力的提升,企业盈利,这其实是一件双赢的事情。
02 自我实现:去角色化
在某乎,可以看到不少新人提问:“销售真的能让人快速成长吗?”、“什么样的销售方式让人感觉舒服?”、“性格很内向的人可以做好销售吗?”“做销售有前途吗?”、“作为一个25岁的销售感觉看不到出路呀?”……
初出茅庐的小白对“销售”充满疑惑不足为怪,然而,有很多人工作多年,也没明白自己干销售的意义,真的只是在为老板实现梦想吗?
扪心自问,我们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吗?
之前写过一篇文章,我用马斯特需求理论分析过客户需求,理论认为,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分为:生理需求—安全需求—归属感、爱、尊重—自我实现。
其实,这个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。
显然,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突破最高层次的“自我实现”。
当代90后要面对买房买车的压力,奋斗更多是追求安全需求;80后则上有老、下有小,以及职场晋升的压力下,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归属感、爱、尊重这一层次上努力着。
我们对安全需求及归属感、爱、尊重的追求本没有错,只是很多人在为角色而活,人生之所以被动,是因为困在了角色里,而没有考虑过为自己本身而活。
谢春霖在《认知红利》一书中详细讲到了“角色化”这个概念。
‘自我实现,是“人”的自我价值的实现,而非某个单一角色的,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首先是“人”,然后才有角色,是员工、是儿子、是父亲、是朋友、是伴侣、是下属、是领导。’
“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些明确的行为标准,一个人可以担当多个角色,而一旦成为某个角色后,行为举止、言谈内容、需要遵守的标准等大致会有个预判,而这个预判,会让我们的协作变得更加高效。”
‘角色化一面带来了规则和效率,另外一面却带来了边界和束缚。它让我们忘记了“真实”是什么:看不见真实的自己,看不见真实的对方;做产品时也看不见真实的用户……’
作为销售员,一旦困于角色,则日复一日重复细碎的工作,容易丧失思考,一旦成长的速度跟不上,则无法对抗激烈的市场竞争,或成为普通一员,或遭淘汰,就是这么残酷。
03 降维:NLP模型
深陷角色之中,我们早已习惯成果思维:有了工作才有了成果,有了预设成果(设定目标),才去确定每个人的工作。
罗伯特·迪尔茨Robert Dilts,苹果公司、IBM、惠普、世界银行等巨头的顶级顾问。他的NLP(Neuro-Logical Levels)思维逻辑层次解释了普通人与超人之间的差别。
NLP模型把人才划分为不同层次,从低到高依次为:环境,行为,能力,BVR(信念,价值观),身份,精神。普通人往往在低三层(环境、行为、能力)挣扎,而很难进阶到高三层(信念/价值观、身份、精神)。
精神:我与世界上各种人和事物的关系。
身份: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?
信念、价值:事情应该怎样?什么是重要、有意义的?可以得到或失去一些什么?
能力:有什么其他可能?可以怎样做?有什么特别的能力?
行为:过程是怎样的?事情内容?每天、上次的做法?
环境:其他人,什么事、物、时、地?
特别说明,能够从精神层面做思考的人是极少数领袖、伟人,他们活在是为了改变世界,是利他。
而我们要在职业上要想化被动为主动,应该从角色思考进入到身份思考,从普通进阶到精英,是去角色化的过程,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,“认识你自己。”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,往往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。
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。因为我是一名精英销售,所以我们会主动探索能力圈里的“思维方式”与“方法论”,如:金字塔原理,时间管理、MECE法则、5W2H、二维四象限等等,去揣摩并遵守行动标准(跟单技巧、销售知识、行业知识),最后在环境中做出行动。
最后:
不同于其他职业,销售门槛低,高级销售年入百万不是梦,而更多的普通销售领取着微薄的底薪。普通与高级之间,真的不是时间管理上的差距,方法大同小异,不同的是思维境界。
注意力管理追求心流体验,但工作与兴趣有所不同,人类的本质是趋利避害,大多数人没有思索过工作对个人精神层面的意义,而是迫于角色行动。
为什么时间管理没有用?因为我们根本不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唯有当一个人认清自己的身份,去角色化,化主动为被动,从更高维角度去思考,去影响到行为。身份的确认,恰如曾国潘所说“谋大事者,首重格局。”换句话说,格局决定布局,布局决定结局。